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凝聚力:「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之四

《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11
●附/老編桌上還未實現的企劃構想6


「當你設定目標時,不要選擇太容易達到的目標﹔最好是要用
盡全力才能勉強達到的目標,而且讓勉強可能達到目標的能力,最
後演變成你的本能。」
「科學研究好像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我喜歡鑽厚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創造力,就是將事物連結起來的能力。」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親愛的朋友:

話多,有礙閱讀,特切成塊狀,請慢用。

1.N,是什麼?
前不久,有人問我:
「你經常提到N,有時用它來解釋『長尾理論』,有時說它是『競爭優勢』,有時形容為納衆於一的『集合體』,有時說是『空白』、『壹』……;左看似懷著石濤的基因,右看又有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繪畫理論影子;細細體會似在解決芥子與須彌的矛盾統一,淺嚐卻帶著彼德.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濃濃的『半杯水理論』的滋味……,講法越來越多,請問:N究竟意謂著什麼?」
讓他困惑這麼久,是我的過失,現在藉由「凝聚力」說個清楚。
N,一點也不複雜,它是「No man’s land.」(無人地帶)觀念的縮簡字。我曾借它寫成簡單的方程式來形容「長尾理論」:
N=n1+n2+n3+n4+n5+n6+n7+n8……+n∞*註1
把這式子移入編輯工程時,N表達兩層含義:等式左邊大寫的N,是右邊眾多小寫n(長尾)的集合,指涉想像中的、沒有敵手的完整領域;同時,也是凝聚力的表徵(集腋成裘)。雖然在不同情境下,N有不同詮釋,但核心只有一個,即「不競爭原理」。它告訴編輯/出版人在策劃書刊時,除非到了「非不得已」的最後關頭,只要能避開競爭就該避開,去打造只屬於自己的樂園,凝聚出難以取代的競爭優勢(請參閱上信<設計力>中各有依歸的王國)。
所以啊,任何繁盛法則的基礎,當以「不競爭」為前提(上上之策)。
我初當編輯時,從沒想過這層道理,一心一意把日常邀稿、審稿、改稿、發稿、廣宣以及版權交易……等工作,認真執行。直到被賦予更多責任時,才「驚」覺這些「基本功」雖是編輯必備的要件,但卻不足以用來因應險惡的生存挑戰,必須培養更上層樓的戰力,才有機會在文化產業中脫穎而出;於是在觀察、分析、演繹、歸納「成功者為什麽成功,失敗者為什麼失敗」時,看出一些自以為是的訣竅,開始笨拙學步,慢慢地建立起很私密的編輯心法。就我而言,N這個字,把肩負的編輯理念表達的如此透明,用它剖析周遭編輯/出版界成功實例,幾乎都可以得到解答。簡要的說,智慧的工作者,他選擇遠離紅海,找到競爭場域上的空白,發現了新的機會和新市場。
我曾不止一次地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事例,佐證「不競爭原理」的可實踐性。譬如,高信疆的「人間副刊」,以「文化」涵蓋「文學」而展現宏大的企圖心(N),締造出台灣副刋史上的輝煌年代;詹宏志避開激烈的戰區,先捨去文、史、哲而就應用科學(「大眾心理學全集」)的範疇切入(N),重新規劃進據不同領域優先次序所推展的蠶食式佈局,終至使遠流脫胎換骨,變身為充滿企業精神的事業體,同時引領台灣出版業及早成熟為現代化企業。把他們納入這個脈絡裡面理解,便可清楚看出「無人地帶」(N)的策略意義。
當高信疆們出現時,原先的領先者往往視若無睹,不以為意,甚至不知危機將至,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市場版圖朝向周邊大肆擴張,自己卻陷於一隅,喪失了攻掠的能耐。早先據有要地的核心優勢者,逐漸邊緣化;而被視為多餘的邊緣開拓者,反而形成新的核心。
不久,領先群有了新的組合。
我部份的編輯經驗,也可用它得到合理的解釋。
對個人條件樣樣輸人的編輯(如我)來說,發現N(無人地帶)、經營n(凝聚力;長尾理論的活用)是我們的宿命,N是上天恩賜的「應許之地」,自當珍之惜之。(所以,假如您天縱英明,本領奇大,不論做雜誌或編書,一出手即是暢銷書市的企劃高手,千萬別碰我所寫的內容,它不是寫給您看的)。

2.N的尋尋又覓覓。
N的一體多面性,同時存有數種面相。
等式左邊的N,呈顯的是理念與力量的結晶(凝聚力);等式右邊的n是長尾效應的展佈,隱藏著奇蹟之源,等待發現;把「左」和「右」劃上等號的,是獨特的識見與行動力(包括服務、維基效應等等)。有企圖心的編輯,即便在處理日常瑣事時,仍不可或忘時刻掛在心頭的使命,否則你很難從激烈競爭的工作圈培養出個人風格與特色。
順著思維發展下去,立刻面臨必須追索的問題:
──N既是凝聚力的表徵,如何得到它?
──活在「編輯2.0世代」的編輯,和N有什麽特殊關連?

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有些基本觀念仍需重提,以便強固共識。
每回我們在描述網路時代帶來的衝擊時,最常見的辭彙是美國社會學家湯馬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書中提出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註2概念。在「網路辭典」中*註3,是這樣釋義:「……(有時)演進的過程不是演化,而是革命,從昨日的新發明中,不會找到今日新發明的線索,它必然來自全新的創意和思考邏輯」,在這樣一場革命中,變化即使緩慢,方向則從不變換,依然堅定不移地向既有目標挺進。孔恩提示我們,「掌握了典範轉移的脈動,即可掌握社會的走向,以做為永續發展的動力」(請參閱「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http://lstic.tw/modules/lexikon/entry.php?entryID=20655 )。
有趣的是,在流變過程中,偶爾會出現「異常現象」(anomalies)(N可能隱身之處)──而「異常現象」,依我的理解,正是必須掌握的關鍵機緣。

假如我們同意孔恩的理論,不可避免的,編輯/出版也是社會大結構的環節之一,無法自外於它的影響。目前,我們已身不由己地走進Web2.0的U出版時代,編輯舞台上如走馬燈似地上演各種戲碼,現在粉墨登場的叫「雲端運算」。
很顯然的,而今一切都飛躍雲上。雲,使我們的閱讀習慣、消費行為、人際關係都有了新的遊戲規則,它把網路世界的任、督二脈打通了,在任何時間和空間裡,人人都暢行無阻。光是寄身雲端的Blog、Twitter、Facebook、新浪微博……,就讓使用者擁有更自由揮灑以及互動、分享的空間;雲,打破現狀,引向全新的體驗,一分一秒地改造世界,也改變了我們。
的的確確,因為「異常現象──雲」的出現,很多事都不一樣了。
2004年,麥當勞曾在亞太地區「針對20歲左右的年輕人做研究……把他們一天的時間記錄下來,……看他們如何安排」。台灣麥當勞總裁李明元驚訝地發現「年輕人把一天當兩天用」。他們率性而行,把時間自由切割,翱翔雲端,再也無所謂白天或晚上。這份研究報告的結論有兩個重點:一是現在的年輕人「一心多用」(multi-meal),他們上網、用MSN、讀書、吃麥當勞,可以同時做四件事;二是行動消費崛起,功能強大的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接通供應鏈的「最後一里」。麥當勞根據研究報告提出的警示,迅速掌握「異常現象」出現的契機,對策立即出爐:「推出24小時門市、外送服務、提早/延伸早餐時段並衍生出『午晚餐』、『晚晚餐』(late dinner)……」*註4。
若站在傳統出版/編輯人的立場,冷觀周遭環境變化時,有沒有注意到這些演變對我們而言有什麽意義?有沒有注意到這類消費行為改變的背後,有更深層的、結構性的脈絡相連?這些年輕人,代表著現在與未來的消費者,他們很可能是或部份是構成我們的讀者群之一。從他們身上,看到吸取或表達知識內容的新模式,明顯和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模式不同。所以,活在當下的編輯,應該怎麼因應變異中的、未來的訴求對象?不妨再次咀嚼詹宏志的話:「出版者要解決今天的出版困境,他必須到未來的學習者取得知識的地方去做出版,不能繼續使用現在出版的形式,使自己愈來愈跟這個社會不相干。 」*註5
當然囉,我們知道最終的變局不會在明天發生,但若不予正視,很可能在沒有預警下,一覺醒來,發覺自己成了局外人。

「一心多用」和1天時間切割使用所折射出的是「零碎化」。《天下雜誌》記者馬岳琳和盧昭燕用「新F4特性」形容新崛起的一代:快速(fast)、彈性(flexible)、社群導向(facebook)、與品牌關係變得脆弱(fragile)*註6。
請想想:一個人一天24小時,扣掉睡眠、吃飯、工作之後,還剩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剩餘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裡,再扣除娛樂、上網、寫blog、微網誌、社群聯誼、家人相聚等等之後,留給「閱讀」的還剩多少?所剩有限的閱讀時間裡,在何時、何地、如何吸取知識(內容)以及吸取什麽知識?從這個角度看與「閱讀」相關的內容產業的前途,還真讓人憂心,因為跟閱讀爭奪時間的對手太多了。
由此知之,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朝九晚五的生活,被徹底解構重組,速度、方向、節奏、內涵全都發生變化。他們──這些構成網路世界的小n們,吸收知識(內容)的方式和途徑改變了,人際關係既單純又複雜;他們可隨時加入或退出社群,他們有專注的一面,卻也非常容易被新生事物轉移焦點。用比較寬容的辭彙來形容,所有活躍在等式右邊的小n們,有點像「布朗運動」(Brownian movement)的微小粒子那樣「並非靜止,而是向任何方向,呈現出『隨意的亂動』(random motion) 」*註7。所以,誰能用某種觀念或方式把n們組織起來,「化無序為有序」(沈昌文語),誰就是收穫者(N)。
在這個意義下,N是以巨集(相對性的「大」) 的姿態登上舞台。
假如蘋果的App store(應用軟體市集)是N,那麽n就是目前高達40萬種不同功能的軟體程式和創製它們的工程師,以及上億的使用者。光去年(2010)在iPhone手機上就被下載了一百億次,以一次收費0.1元美金,就是10億美元的營收,n對N的貢獻大不大?N的凝聚力強不強?
假如盛大文學是個大N,所有的在它網站發表的作品、寫手和註冊的網民都是n,盛大凝聚了數不清的n,才能形成規模,雄據一方。
假如書系是N,構成書系的每本書即是n,彼此的關係猶如拱橋和建造拱橋的石頭,n被更多讀者接納的成果全都匯聚在N上。
最近,李開復為我們做了小小示範,他把自己發表在新浪微博、每次以140字為限的文字、用「微博改變一切」這觀念為黏合劑,將自己及相關的微博n,凝聚、串縫成一部新書《140字的驚人力量》(N)*註8,為大家做了一次漂亮的凝聚力的實踐。
例子太多,俯拾即有,不浪費篇幅了。
從n→N這些範例,使我想起宏碁公司(acer)大家長施振榮提出的「微巨架構」(MegaMicro)」理論*註9,意思是說:用巨架構(N),做微服務(n)──「以大搏小」來成其「大」,可說是充滿啓發與前瞻性的策略思考,亞馬遜網路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當當網、騰訊QQ、百度、Google、Facebook、App store、盛大、痞客邦、……,在網路上喊的出名字的,全都是。親愛的朋友們,這些現象和理論,你認為能為我們所用嗎?
天天離不開網路和雲端的我們,和從未接受網路洗禮的傳統編輯肯定不同,而未來的「內容吸收者」(讀者),網路對他們來說,像空氣和水一樣重要,所以,隨時關注網路引動的變革,是「編輯2.0世代」的存活根本。
總之,在U出版時代,當我們面對主宰未來市場的讀者,應該如何找到接觸他們、影響他們、組織他們的切入點?呈現在眼前的現狀,是自由、散漫、混亂、個人至上的零碎化現象;而另一端則是組織、紀律、集中和力量。我們用來連接n與N的等號(=)是什麽?讓我們重拾繁盛的機緣,會不會恰巧隱匿其中?
是的,尋找這些問題背後的解答,正是「編輯2.0世代」的創新之源,而「凝聚力」一如「策通力」、「發想力」、「設計力」,亦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3. 發現N(無人地帶),經營n(凝聚力)。
總而言之,發現N,經營n,是我們生存、茁壯的不二法門。困難的是,怎麽知道N隱身何處?如何能凝聚足夠的n,形成可存活並成長的利基?
我必須誠實告知:沒有人能替別人找到答案。
它一定在,遲早有人會發現它。

最近巧遇一個例子。
不久以前,我收到曾在《書香兩岸》雜誌工作的陳忠坤的新職異動通知,他離開《書香兩岸》之後,到了「讀客網」,現在委身於廈門「淩零圖書策劃有限公司」擔任總編輯。從他發送的mail上,談到公司經營範圍,第一個要項便是「自費出版」(其它項目為合作出書、委託代理、版權交易、圖書策劃、企業圖書行銷或編著)。在回信中,忍不住誇讚他的抉擇。
我稱讚他是因為他發現的N,未來充滿機會。在大陸上,出版雖有書號的量的管理,事實上鎖不住有創意的腦袋,在數量管理的特殊情境下,反而成就了不甘隨波逐流的人,他們跳出框架自組公司,狩獵書號。聽說光北京一地的企劃公司就數以千計,家家活力充沛,而且各有各的通天本領。可是,過度競爭迫使他們相互學習、摹倣,彼此的長相越來越像,同質化危機如影隨形,導致競爭合流。陳忠坤另闢蹊徑,選擇遠離北京,在厦門緊咬被輕忽的「自費出版」,找到冷僻的、在地的槓捍支點,積極投入。
大約四、五年前,我就在大陸網上看到北京有些公司開始經營「自費出版」了,但整體而言,因為它被正統出版視為旁門左道或經營者「因『道』不同,而各有懷抱」,所以參與者寡,使得這塊領域至今尚未陷入紅海。陳忠坤此時此刻,把邊陲當核心經營,是四兩撥千斤的做法,尤其取台版、港版(沒有書號限制,不做內容審核)來吸引客户,確是妙著。以中國之大,想在一生之中出本印有自己名字的著作的人,應如過江之鯽;而「自費出版」可開發的項目極多,放眼望去,處處商機,若經營得法,成功機率頗大。
台灣「自費出版」先驅、並以此為核心任務的「印書小舖」即是頗具代表性的佳例*註10,它剛成立時僅六、七成員,才不過幾年光景,已擴張到二十多人的規模,成長力道驚人。
總結的說,陳忠坤在編輯/出版的產業鏈挖掘隱藏的機會,從大家都熟悉的生產與供應鏈中定位出新N。他發現被眾人忽視的環節,利用U時代「人人都是作家」的異常現象,以「服務」為立社之本,專心做人家不做的。他把作者群擴張到無限大──整個長尾(n)都是他的潛在客户,滿足了新需求,開發出新市場。

以上對於訴諸N利基的凝聚力的描述,使我想起留存記憶盒子裡「老編桌上還未實現的企劃構想」,下列三案,全是陳年舊案:
⊙「無師自通2.0版」
⊙新.資治通鑑
⊙諸神復活
它們是乏人經營的「空白」嗎?
我不知道。
若你認為它是,可放手一搏(很難做啊!);不是,請一笑置之。

4. N,訴諸利基的凝聚力的種種想像。
【構想1】「無師自通2.0版」(DIY‧自己動手做)
做了一輩子編輯,確有「未實現的方案」存留腦海。這些案子,有些在當時被看成「撈過界」、有些或因「力有未逮」、有些則純屬臆想、有些則時機未到、有些雖壯烈成仁,但移用於今日,或因時空不同而生新的機會。至於它們還在不在藍海之內,就看你從什麼角度來衡量了。
交代「無師自通2.0版」之前,先介紹和這構想息息相關、上世紀七○年代活躍於台灣出版界的「徐氏文教基金會」*註11。在台灣年過六十、對基礎與應用科學稍有關注的出版/編輯人,或許對它留有印象。
有一則流傳久遠的軼事,介紹給大家看看﹕
十八世紀末,美國長老會派了傳教士到中國傳播福音,有人到山東煙台開辦了一間「益文商校」,一面教西方商業學識,一面教聖經,栽培不少窮困孩童。其中一位名叫徐銘信的年輕孩子,畢業後赴美經商,發了大財。
發財之後,他沒忘本,經常資助長老會在各地的機構,尤其關心傳教士家眷的生活。
1950年耶誕節那天,他走進長老會紐約辦事處,奉獻100萬美金做為籌建傳教士養老院基金。該會獲此鉅款,在加州杜爾特購地30畝,興建了「衛思敏家園」,內有獨戶住宅81間,教堂、圖書館、游泳池、健身房、福利社、花園、醫院(64床)、美容院、網球場等,讓退休後的傳教士,能在幽美的環境中,安享晚年*註12。
徐銘信也沒忘記他的家國。他感慨中國的積弱不振,備受欺凌,他認為富強之道,首在教育。1969年,他捐獻鉅資,在台北成立「徐氏文教基金會」,針對基礎、應用的各門學科大量出版,平價供應,讓社會失學青年,靠著自修也能學到一技之長。
那年代,書店的書架上到處看得到「徐氏文教基金會」價廉物美的出版物,填補了台灣科普及基礎教材的空白,貢獻極大。
這則故事告訴大家:即使不是出版人,也可以有這麽大的出版抱負。
但今天的我,再看這件事,就有不同的想法了。
我曾提過一個被我模式化的題式,移此再問: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他會怎麼做?」

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一定充分運用網路的凝聚力來遂其心願。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理所當然的會向「維基百科」取經,凝聚社會群力,打造一個開放的、可自學的、公益性的、知識與經驗交流的網站。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他會虛心請教宅神朱學恒*註13,問他如何號召全世界有能力、有意願的同胞奉獻自己,共同協作「麻省理學院開放式課程中譯計劃」的具體做法?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為了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用巨架構(N)做微服務(n) ,成立「無師自通2.0版/自己動手做」(DIY;Do it yourself) 網站,或許會是他的選項。

「無師自通」的發想背景,說來可憐復可笑。只因為我笨,在平時學習時老跟不上進度,別人都弄懂了,我仍然一知半解。所以,等我做了編輯,喜歡搞些自己不了解的內容來出書,藉此成長。
在遠流做「實戰智慧叢書」,就是如此。我常想:「我不懂的事,會不會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不懂?我需要吸收的,也許有人有相同需要?」(這就是利基)當年暢銷一時的高橋憲行寫的《企劃書》及其延伸出的「企劃系列」,就是這樣出版的。我希望這些書能解決我不懂企劃、不會寫「企劃書」的苦惱,顯然它們也吸引和我有同樣苦惱的需求者──因為,這些書居然能一版再版。
由此,我學到寶貴的一課:謙卑些,別妄想指點讀者去讀什麼,而是學著和他們站在一起,才能聽見渴慕的聲音。正因為我承認不懂和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才因此貼近讀者、貼近市場。
書市上暢銷的工具性長銷書,有時候是這樣做出來的。詹宏志創辦PChome雜誌成功之鑰也在這兒:謙卑。
所以啊,我曾經想成立一家將知識普及化,以圖代文,事事圖解(甚至漫畫化),把文字簡省到極限,想學就學得會的「一書一技術」的「圖解出版社」,來幫助有進取心的社會底層的學習者。然而幾經蹉跎,始終未能成案。後來,這個想法與「無師自通」構想合而為一,迄今仍掛在心頭。
「無師自通」的構想也來自生活體驗。
四十多年前,詹宏志帶我到日本進行學習之旅。他是識途老馬,我是第一次踏上異國土地,視線所及,樣樣新奇。除見識日本書店之大、之美、之新穎、之以客為尊外,我曾在一家標榜「自己動手做」的百貨公司駐足良久。在百貨公司某個層樓看到自行車零組件大集合,意思是說,假如想組裝一輛個性化的腳踏車,這兒即可一次購足,裝配出一輛舉世獨有的車子。店裡,還有老師父隨時可以請教。
多棒!我居然為之著迷。
這番經過,牽引出其他回憶。
其一,老妻年輕時留學美國,那時出國不易,出外唸書得靠微薄的獎學金勉強過活,為了節省,錙珠必較。據她告知,一般女孩子常借當時流行的型錄來購物,從型錄看到中意的服飾樣式,才按圖採購布料,再根據體型尺碼訂購衣服紙型。把衣料照紙型原寸剪裁,一針一線縫製,整件衣裳就做成了,既實用耐穿,又便宜美觀。
其二,老友姜渝生教授某次從美國返台省親,因多年未見,他特別帶著闔家照片給我看。我一面看著照片裡的人,一面讚美他漂亮的房子。
他居然得意起來,笑道:
「你相信嗎?這屋子是我自己蓋的。」
看到我吃驚的樣子,他的笑意更濃了,說:
「在美國一切標準化。譬如門、窗、牆壁都是標準規格,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成品,依此設計房屋藍圖,再從型錄訂購,送來就可以組裝,非常方便,造房子一點也不難。」
哦,我忘了說,他是成大建築系畢業的。

看!DIY還真無所不在!美、日的國力,全都藏在日常生活的枝微末節裡。
「無師自通/自己動手做」這案子,從此在我心裡生了根,心想,總有一天會在我的出版大夢裡,付諸實現。
大夢,從沒機會實現。到了雲端世紀,我彷彿看見一線曙光。
假使徐銘信活在今天,他或將擁有一個架設在雲上、維基百科模式的「無師自通2.0版/自己動手做」開放性的巨架構(N),歡迎任何人發表「一個步驟一張圖說」的經驗傳承(圖解/徹底分解示意),做有益世人的微服務(n)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壯舉,若能凝聚不加任何條件限制的小n們加入,這股力量會有多大?
還是舉個有趣的、自己動手做的小小例子吧。
──蛋的烹調術。
蛋,誰沒吃過?但你吃過幾種不同方式料理的蛋?1980年代前後,台灣某出版社引進日本一套袖珍型的生活小百科套書,其中有一本介紹各式各樣有關蛋的100種做法*註14。聽說,光這本書,在台灣熱銷幾十萬冊。
在未來的「無師自通2.0版」上,光是蛋的烹調術,家庭煮婦、煮夫們,或許能貢獻出第101種呢!
從造飛機、組裝電腦……到做醬油、醃泡菜……什麼事都可貼上去,不懂沒關係,照著網上「一個動作一張圖解」的步驟做,準錯不了。至於該不該從海量資訊中組織出版電子書或紙本書?如何出?大家一起來傷腦筋吧。
總之,用巨架構(N),做微服務(n)──先求存活,然而,利潤或許是從另一個你從未預料到的方向流進來。

【構想2】新.資治通鑑
這個構想正確的名稱當是「資治通鑑2.0版/大家一起寫歷史」。
發想源頭十分單純。1983年,遠流創新出版模式,以雜誌經營方法推出「柏楊版資治通鑑」全套預售專案,甫一上市,轟動社會,全集訂單如雪片飛來,創造台灣出版史上的奇蹟。多年後,我成為遠流的一份子,所策劃的「實用歷史」叢書也順利達陣。那時候的遠流,版圖急速擴張,聲勢如日中天,工作夥伴們無不絞盡腦汁,尋求新的突破。「新.資治通鑑」就是在這形勢下發想的案子。
最初的想法是仿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編年史模式,創製一部「中華民國」為主體的中國當代史,情商柏楊領軍,以年鑑方式一年一巨冊,假以時日,可把歷史解釋權牢牢握在手心。
我曾嘗試和報社的政、經記者請益,看看能不能組個班子,不讓司馬光專美於前。話題越深入,問題越多,他們認為這方案野心太大,支援不足,最後只好束之高閣。
在那沒有網路,沒有維基,沒有雲,當然更不識長尾(n) 凝聚力偉大的年代,組不成強而有力的班底,一切免談。
現在不同了,什麼都有──所以,若是網路上誕生了現代司馬光,聚集網路世代趣味相投的小n,從國人的觀點,把每小時、每天、每週、每月發生的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世界與本土的大事貼上網,有文,有圖(還帶視頻),如有需要,還可像「司馬光曰」「柏楊曰」一樣,月旦世事。例如,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大海嘯到核危機,看到人類面對大自然反撲時的無力惑,天地為之含悲。這場人類史上少有的大災難,有多少經驗教訓值得記錄下來?
每到年終,再請專人整合出一本世上獨有的、國人專屬的、圖文並茂的紙本/電子書讀本。累積五年、十年、五十年後……,那是多麼了不起的貢獻。
你不覺得2.0版的《資治通鑑》似乎正在向誰招手嗎?

【構想3】諸神復活
我對神話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癡心。
我始終認為神話是民族最佳凝結劑,有共同記憶的民族是拆不散的,即使用外力強加拆散了,也會尋找機會重新黏合在一起。表面上,神話距離我們的生活很遠,看似無用,可再細細想想,它離我們很近,它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我還清楚記得年少時候第一次讀少年版《希臘神話故事》的感動,當時就在想:我們自己有一套敘述完整的神話故事嗎?
等我籌辦《幼獅少年》雜誌創刊時,打算好好耕耘神話領域(N;無人地帶)。成名前的苦苓,曾幫忙寫過<十三個月亮>,介紹農曆閏月的由來。故事內容似乎是說,玉皇大帝生了十三個女兒,本該排表按月出巡,輪值時出了狀況,不得己以「閏月」方式解決紛擾,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故事。
我在主編《臺灣時報》副刊期間,開闢過一個「諸神誌」專欄,以開放性設計,呼籲大家一起創作神話(N)。吳繼文寫過多篇,篇篇擲地有聲,印象深刻的有兩篇,<夸父逐日>及<神農氏本事>*註15。他筆下的夸父有著和傳說完全不同的面貌,他賦予全新的現代意義,神似房龍《人類的故事》楔子中那位離開部落、走入未知的年輕人。吳繼文創造出新夸父,夸父沒接受部族長老勸阻,勇敢奔向日出的方向,追逐夢想。而<神農氏本事>描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卻寫了罕見的父女親情。「諸神誌」也有讀者來稿,寫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煉石補天等,都非常好看。
中國神話裡養分極多,可惜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肯進去挖寶的,少見。
舉例來說,因為卡繆(Albert Camus;1913-1960)寫過<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薛西弗斯永不止息推動巨石的宿命,多了一層哲學思考,成了人類命運的某種象徵而有了不同的意境。中國神話中「吳剛伐桂」的故事應有新意,可惜不見有心人挖掘更深層的東西。另一位曾經出現在《三國演義》四處遊蕩、高喊「還我頭來!」的刑天,有人推為史上最牛的抗議之神──也未見我們的文學家或哲學家,為他添上現代觀。
做為伏羲和女媧後代子孫的我們,能不能藉由《山海經》的傳說,構建出像希臘奧林匹斯山(Oros Olimbos)諸神的故事?
有一陣子,我請託心目中的專家:
「誰可以寫出中國諸神的族譜?」*註16
沒有人能給出滿意的答案。
族譜?以現有的資料當然沒有答案,空白多到形成太多斷層。可是,神話本是十口相傳的遙遠的憧憬與想像,為什麼不讓現代寫手(n)一起來填實?
我情不自禁胡思亂想:要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出版社結合理念一致的動漫界成員,共同投放一個巨架構(N),讓喜歡做夢、說故事的人提供微力(n),協作完成一場民族大夢,不正是美事一樁?
我在《希臘神話故事》<編者序>*註17中,讀到編者周宏問了四個問題:
⊙是誰第一個創造了希臘神話?
⊙是誰記錄了這些遙遠的神話?
⊙是誰整理出如此譜系清晰、情節完整的神話?
⊙是誰設計出如此「好看」的插圖版本?
若是把問句中的「希臘神話」換作「中國神話」,再重問一遍,中國神話的未來,或許就在一問一答之間。
曾一度引領我們前行的袁珂老師*註18早已遠去,到了網路時代,希望有更多袁珂老師化身網上,繼續建設中國神話的夢想國度(N),讓諸神復活。

祝福大家。
浩正2011/6/15
──────────────────────────────────
*註1: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32信<出版2.0>。
*註2:《科學革命的結構》/湯馬斯.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1/1/16新版2刷/遠流出版)。
*註3:「網路辭典」由雷斯提克LSTIC網站建立於2002年,是一個知識收集站。聚集超過2000位大學生參與,將課堂中教授的講義、名詞定義及網路搜尋的資料分類整理納入可全文檢索的資料庫,提供給大家參考(http://lstic.tw/modules/lexikon/ ) 。
*註4:請參閱《天下雜誌》第441期(2010/2/10出版)<零碎時間消費時代>/馬岳琳、盧昭燕文,p.84-90。
*註5:請參閱《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第7信及《書香兩岸》2010年5月號駱瑩瑩專訪<詹宏 志:趨勢來自對知性的理解>(P.8-15)、<單一中文市場的大時代——詹宏志談華文出版>(P.16-20)
及2010年6月號<紙本書變電子書是很小的事——詹宏志談數位出版時代>(P.106-110)。
*註6:請參閱《天下雜誌》第441期,同註4,p.84。「新F4特性」說明如下:Fast/想到就要買
到,買到就要拿到,因為不耐等待,所以對商品價格的要求不見得要最便宜,但一定要快速擁有、
立即享受;Flexible/對時間的運用更彈性也更隨性,一心多用是家常便飯,零碎時間與移動時間
已不再是無意義的打發,將成為更有效益的預備空間;Facebook/FB世代社群力量大,講究時
時交流、刻刻分享,在密紮的大現實裡要小娛樂,在方寸的小頁面裡要大連結;Fragile/與品牌
關係變得脆弱,朋友、網友的一句話,一分鐘的服務接觸或消費體驗,都將勝過行銷方案的千萬
規劃。
*註7:請參閱《中華百科全書》「布朗運動」條目:1828 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R. Brown) 於顯微鏡下觀測花粉時發現:一般微小的粒子,在室溫時並非靜止,而是向任何方向,呈現出一種隨意的亂動,稱之為「布朗運動」。(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646 )
*註8:《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李開復著(2022/3/25/初版2刷/天下遠見出版)。
*註9:請參閱「宏碁公司」的經營理念(http://www.acer.net/si/business.htm)。 N與n的關係在《編輯力初探1.0》中曾經探討過,請參考。
*註10: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40信<新商業模式:簡析創新出版模式的「印書小舖」>、第41信<另類出版/再談「印書小舖」的崛起>,有更多關於自費出版的介紹。
*註11:請參閱「徐氏文教基金會」官網(http://www.xushi.com.tw)。
*註12:這段文字改寫自「喻道故事26」<報恩的人>(http://www.cclw.net/book/ydgsqsym/htm/26.html)。
*註13:請參閱wiki百科<朱學恒>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AD%B8%E6%81%86)。
*註14:事隔太久,手邊的書已贈送他人,出版社及書名都不復記憶。
*註15:薛西弗斯被神祇懲罰,必須推巨石到達山頂。然而,每當薛西弗斯費盡千辛萬苦將巨石推上山,看似要完成目標時,巨石卻因本身的重量而滾落山底。於是,薛西弗斯只好日復一日地繼續同樣的苦工。
*註16:有沒有人肯運用創造力把神話世界的「無序」變「有序」?老實說,天宮在哪裡?應該住哪些人?這些人的關係如何?有玉皇大帝嗎?他跟王母娘娘是同一系脈還是各有所本?……我全好奇的很。我好奇的還有:太陽神是誰?月神?火神?水神、花神、愛神、婚姻與生殖之神、時間之神、藥神、戰神……。
*註17:《希臘神話故事》﹝德﹞古斯塔夫.施瓦希著/丁偉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0月2版1刷),<編者序>見p.8-9。
*註18:袁珂先生(1916—2001),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繁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參見「百度百科」)。我年輕時受惠於他的名著《中國古代神話》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