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10
「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之三
暨「壹兵法」習題作業2/「壹」的整理術:我的編輯心法(5)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改造世界。」*註1
──提姆.布朗(Tim Brown)
「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石濤畫語錄》
親愛的朋友:
1. 先介紹一個樣板人物。
既然要討論「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請容許我跨界探一探IT(資訊科技)業界高手在「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網路時代」的存活之道,作為他山之石,看看人家是怎麼面對變局的。
「蘋果電腦公司」的靈魂賈伯斯(Steve Jobs)是我仰慕、學習的對象之一。他的崛起、放逐、榮歸、重病、康復的人生經歷,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我最感興趣的一段,是他被逐出到重回蘋果大振雄風(1997)──那一刻的他,內心必定百感交集吧!
我好奇的是,面對衰敗,他準備如何挽救垂危的公司?怎麼邁出第一步?如何展開佈局?有一個中、長期策略嗎?怎麼確知一定贏?
賈伯斯重振蘋果的傳奇,早已膾炙人口,毋需我再炒冷飯,他在2005年6月12日、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所發表的演講中,已將自己內心世界的演變做了坦率的剖白,告訴年輕人若想掌握自己的未來,得不害怕外在世界疑懼的眼光,勇敢的去找到自己的所愛。演講內容迅即透過網路傳遍世界每個角落,激勵了一顆顆向上、奮發的心(請參閱第8信<關於「學習>)。
賈伯斯和Google的創辦人瑟吉.布林(Sergey Brin)和賴瑞.佩吉(Larry Page)、亞馬遜的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的比爾.蓋兹(Bill Gates)一樣不同凡響。蘋果在Google的步步逼迫下,毫不退縮。我對他了解越多,興趣越增。有一天,突發奇想,倘若能走進賈伯斯的心靈一窺究竟,我們能看出什麼?能找到賈伯斯性格背後支持那股桀傲不馴的神祕力量嗎?
2007年1月9日,「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宣布改名「Apple Inc.」,中間的Computer這字不見了,IT界一陣驚愕,沒人理解賈伯斯的葫蘆裡藏了什麼藥,甚至有人幸災樂禍地大膽預測,蘋果準備退出電腦相關行業了。
當外界猜疑四起時,賈伯斯在想什麼?
我猜他一定掩不住嘴角微微漾起的笑意。
他知道,除了由精英組成的小小的工作團隊成員外,世上可能只有屈指可數的人明白他的想法,而這些屈指可數的人也未必真正了解他的最終目的。
很少人從他人格特質方面去認識他,他的思維相較於西方背景那些競逐者而言,賈伯斯擁有更多東方成份。他年輕時(19歲),曾赴印度靈修,回來時剃了光頭,披上袈裟,成了佛教徒(Buddhist)。因此,他曾深受東方思想薰陶──光從初始的出發點,就和主流意識背道而馳了。
西方文化強調達爾文主義的「物競天擇」,所以採取的手段是攻擊、攻擊、再攻擊,是全方位的鯨吞掠奪。東方文化恰恰相反,是收斂、容忍、共生、同享,是「但取一瓢飲」。假如用西方式思維來猜度賈伯斯的戰略佈局和生存戰術,那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了。
蘋果始終信守不渝的基本信念是Think different(思索不同;不同凡想),喜歡別樹一幟,走不一樣的路。賈伯斯身處西方社會,卻以東方思維切入競爭場域,立刻像在他四周升起一道水簾,使競逐者如在霧裡看花,搞不清蘋果去從了。
倘若以上的推斷勉強成立,可想見賈伯斯面對所有競逐者時,或像翱翔在蒼穹的大鳥一樣,以睥睨的眼神掃視眾人,然後說道: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註2
我曾模擬賈伯斯心態,杜撰了一篇虛構的遊戲短文,和大夥兒熱鬧一下。
2.賈伯斯的心情故事。
最近,連串的好消息讓賈伯斯的心情好得不得了,必須控制「好心情」,才不至於在笑容中洩露內心的激動。
他緩緩舉起右手,下意識地輕撫頭頂所剩無幾的頭髮。
他老覺得世人誤解他,搞不清楚為什麼讓別人瞭解自己是如此困難。他不複雜,和常人一樣熱情、單純、專注、堅持;要說一定有所不同,可能太愛家人和工作,以至於在人際關係上不能盡如人意。
譬如說,當「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改名「Apple Inc.」,它丟掉Computer這字的意義如此明顯,偏偏有人聰明過頭做了「太超過」的推斷,反而模糊了焦點。蘋果從沒說過要退出IT界,相反的,蘋果更熱情地緊黏著它。
事實證明:蘋果每項產品都是一次革命,蘋果壯大了IT界。
賈伯斯把玩著手上的iPad,笑得開心極了,因為根據最新銷售預估,今年(2010)iPad的全球銷售金額近80億美金(約2,200億新台幣以上),而iPhone銷售總量將達1,900萬支*註3,把競逐者遠拋在後面,而由「i家族」凝聚成的數以「千萬」計的社群,它們所釋放的力量,誰能輕忽?
有人推崇他是「遊戲改變者」,他打從心底喜歡這字眼。不錯,誰會心甘情願去做跟隨者?從出道到現在,不變的賈伯斯,使命只有一個﹕顛覆(不同流俗;走自己的路)。
假使有機會一吐心中塊壘的話,有些事或有些觀念的確需要澄清。譬如,眾口鑠金地形容蘋果與Google的戰爭。天啊!這是天大的誤解!
「我們從來都秉持一個原則:不競爭,只做我們愛做的(別人要跟我們爭,那是他們的事)。」
Google,則和蘋果大大不同,他們從開始就立志做大事。他們在人們對「搜尋功能」一知半解時,便理解它未來的巨大力量。Google掌握契機,從搜尋功能切入IT市場,以它做圓心,把半徑擴張到無限大──Google要的是囊括世界全部資源(all;壹),利用開放原始碼、免費與服務等等,在很短時間內創造出規模龐大的使用者,這種企圖心與實踐力令人震撼。
蘋果也有野心,但選擇的目標小太多了,蘋果只做自己。
雙方的差異之一,在定義何謂「開放」與「不開放」。
蘋果不開放──更精確的說,蘋果不像Google那樣「全方位開放」(如同Google開放Android的原始碼一樣)。相對於Google那樣「全方位開放」,蘋果只對自己的社群開放。
蘋果之所以這麼「拘謹」,是為了不願做「等同all」的大事,蘋果做all之中的「部份」,而且只做它自己。
賈伯斯很早就看出蘋果只做自己的重要性。
因為只做自己、因為Think different,所以他從來不參與競爭,絕不會趕集似地去和Google爭它那塊大地盤(蘋果可一點也不稀罕),只有蠢蛋才會做那種蠢事。
賈伯斯喜歡「無中生有」。
他最近在網上仔細讀了曾經擔任蘋果CEO的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做過「百事可樂」總裁,應賈伯斯之遨加入蘋果)以懺悔的心接受訪問的談話記錄*註4,史考利終於明白,當年把賈伯斯逐出蘋果是他一生最大的失策,史考利認了錯,也重新提出他對賈伯斯的評價。
賈伯斯聳聳肩,他不但不在乎這遲來的歉意,相反的,他感激史考利及早、及時否定他的努力,使他有了反省並再起的時間。若非那次沉重的打擊,現在的他,恐怕老早失足於過度的自信中。真實的人生,就是曲曲折折前進的,從來都不是直線。賈伯斯在自己身上印證了東方先哲老子的智慧:「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他發現自己居然一點也不恨史考利,甚至有點懷念久不相往來的「老同事」了。
在賈伯斯心裡,史考利雖屬後知後覺,至少不是不知不覺,賈伯斯很想跟他講:
「老史啊!我們本來可以成為很好的搭檔,一主內,一主外。可惜你錯估了蘋果存活的核心理念,而把我們當作一般泛泛的、百事可樂式的製造者。真是太離譜了!難道你不知道我們打從開始就是不同流俗的創新者?我們不跟隨,不抄襲,不人云亦云。」
可是,要怎麼說才能讓老史這類型的人了解蘋果?了解Think different不是口號,是身心許之的信仰?
賈伯斯對史考利接受在訪問時,描述自己和發明「拍立得相機」的艾德溫.藍德(Edwin Land)見面時的觀察所見,十分讚許,史考利對訪問者說:「他們兩位都有這種能力,不是發明產品,而是發現產品。他們兩位都說──這些產品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從來沒有人看到,他們覺得這些產品真實到彷彿就擺在面前,雖然一台都沒做出來。」*註5
的確,在某種意義上,賈伯斯沒有發明,只是「發現」。就像「美洲新大陸」一樣,始終在那裡,直到哥倫布發現它。對賈伯斯而言,未來即將出生的產品也一樣,早存在於肉眼看不見的空間,等著他製造出來。史考利還特別指出大家習以為常的電腦外型就出自賈伯斯之手,他是「第一個把所有機件放進塑膠盒子內、把鍵盤集成到電腦的人,……他是個具備強大想像力和願景的人」。
在某些對賈伯斯懷有敵意的人眼裡,賈伯斯是個喜怒無常的瘋子。史考利下面的話足以辯駁這類惡毒的中傷,他說:「當我思考不同類型的CEO──有的是優秀的領導、有的是扭虧為盈的大師、有的是聰明的談判代表、有的是很棒的激勵者──但賈伯斯最天才的技巧在於,他是偉大的設計師。在蘋果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通過設計的鏡頭來理解。」*註6
想到這裡,賈伯斯感到非常得意,史考利終於看出端倪了,雖然足足晚了30年,但他完全說對了嗎?也不完全對!因為賈伯斯之所以成為賈伯斯,在於他與眾不同。
「假使有人稱我是個『設計思考者』(design thinker),我會欣然接受,」賈伯斯自己評價自己:「因為我擁有『設計思考』的特殊能力,能看到市場的「空白」(壹;築夢之地),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待開發的『無人地帶』,這領域可能不大,但延展性很大。」
那麼,什麽是「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就是思考如何邁向創新之路,尋找出未開發的市場,讓它在眼前成形的一種工作程序。這是聰明人提姆.布朗(Tim Brown;IDEO全球十大創意公司掌門人)創造的名詞,依他的卓見:「創新過程不是線型的、秩序井然的步驟,而是一系列彼此重叠的空間,可用『3i』理解它:『發想』(inspiration)──刺激你尋找解决方案的機會與需求;『構思』(ideation)──想法的催生、發展和驗證;『執行』(implementation)──從研究室通往市場的步驟。」*註7蘋果的系列產品的推出,即是非常標準的案例,蘋果也恰巧是IDEO的重要客户之一。
若將上述的話濃縮成一句:「設計思考」即創新──無中生有的孵化器。
所以,賈伯斯很想大聲告訴大家:「我沒大本事,只有設計力,出自設計思考的『設計力』才是創新的動能。」奇怪的是,為什麼大家不願正視?
市場「空白」的發現,那是出自人的修為,是從了解人性而得的。人的喜新厭舊、趨吉避凶、好逸惡勞……是天性,有時候「空白」正好隱身於人性之內。
親近賈伯斯的人應該知道他對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推崇,杜拉克在《創新與創業精神》裡,介紹了一個有趣的「半杯水理論」,他寫道:「在數學上,『杯子是半滿的』與『杯子是半空的』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這兩句話的意義完全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如果一般的認知從認為杯子是『半滿的』轉變成『半空的』,那麼其中就出現了重大的創新機會。」他提到「認知的改變」即創新力的來源之一。*註8
詮釋這個觀念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老掉牙的「兩個推銷員的故事」了。
兩個推銷員到非洲推銷鞋子。
下了飛機,進城之後,舉目盡是光脚丫子,沒人穿鞋。
其中一位難掩沮喪之情,急忙發電報給公司,道:
「不浪費時間了,我立刻坐下一班飛機打道回府,這兒沒人穿鞋。」
另一位推銷員發回公司的電報,則洋溢著一片喜氣,寫著:
「感謝老天爺!這兒沒人穿鞋,我們的未來希望無窮。」
賈伯斯認為每個人都不妨捫心自問:換作自己,面對滿城的光脚丫子,反映在心裡的是半滿還是半空?
「空白」到處都在,只待有心人發現。一旦發現了空白的無人地帶,設計力便有了用武之地,賈伯斯知道,若能善用設計思考,便可製作出佔領空白市場的產品(提姆.布朗特別提醒大家必須充分理解「做一名設計師」和「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之間的差別)。
優異的設計力,是從事創意企劃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要件。
沒錯!賈伯斯老早看到IT產業中沒人看見的「空白」,這片空白形成一個自成天地的「領域」(壹;新的王國)。賈伯斯組織了精英中的精英──「百人團」*註9和他一起腦力激盪,尋求如何在「空白」內,用新產品打造蘋果王國。
他們發現關鍵在「人」,賈伯斯和他的精英團隊永遠把「人」(客户)放在第一位,用心觀察人們一天24小時的行為舉止予以解構,一系列奠基於「人本位」的新產品依序上市,經營出獨有的節奏。
譬如說,有個人,不論他坐著、站著、走著、躺著,當他想聽音樂時,有沒有一種毋需受限於隨身聽(walkman)携帶的卡帶所提供的有限內容,而做到「想聽什麼就能聽什麼」?
就這樣,音樂數位播放器iPod降臨人間,它是和隨身聽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產品,跟卡帶永遠道別了。
想到這裡,賈伯斯難掩得意之情。資訊科技界沒人預料到蘋果居然揚棄卡帶,把音樂放在雲上,在虛擬空間設計了專屬的音樂商店iTunes Store*註10,有1,000萬首歌曲提供點選。
正因為拋掉了傳統卡帶,所以iPod變得特別輕盈,而有了讓蘋果表達產品設計的新觀點,使iPod擁有領導流行的極簡風格,橫掃市場。
觸控手機iPhone的誕生,也沿襲著同樣的設計思維。除了通話的基本功能之外,它能讓蘋果愛好者得到更多滿足。最突出的是「蘋果線上軟體市集」(Apple App store)的支援,凡購買iPhone的使用者都可進入App store選購或免費使用各種應用軟體。全世界的軟體業者無不卯上全力把稀奇古怪的應用程式放上去,如今已有近30萬種軟體任人選擇,其中有33%是免費的(到目前為止,Android有10萬種軟體可供下載,其中60%免費)。有一款遊戲《Angry Birds》已被付費下載700萬次(每次99美分)*註11。世上有屈指數不完的大小公司能製造和蘋果同樣精美的手機,却沒人把雲端運算的功能和手機結合的如此圓滿,蘋果巧妙的將「長尾理論」和「維基經濟學」的精髓融入「雲」裡,不知不覺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不但賺硬體的錢,更長長久久大賺軟體的錢。
接著,來到2010年,蘋果帶動科技界進入全新的「iPad時代」*註12。
iPad開賣才80天,就狂銷300萬台,引出一場科技革命──平板電腦興起──它的革命性,人們究竟了不了解?知不知道這一切變化,盡在賈伯斯的計算之中?
雖然一如預期大獲全勝,賈伯斯仍覺得大家對蘋果充滿誤會──蘋果最討厭競爭,可是有些淺薄之士,却以狹隘的「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咬定蘋果正在和利益相叠者搏鬥。以他對Google的了解,他們也不屑墮落到競爭層次,他們習慣只做自己。只因為在追求各自的終極目標時,不小心有互叠的部份,而外界却誤認為兩雄相爭了。
「幼稚!除了幼稚還能用什麽字眼形容這些人!」他懷疑人們是否真正理解他是一個系統思考者。若只看到眼前的「空白領域」(壹)的佔有,而忽略了背後緜密的、層層叠叠的佈局,那就太可惜了。
「脈絡、節奏、佈局──它們彼此密切關連,沒有任何細節可以輕忽,」賈伯斯皺起眉頭自語著。他那麼明顯地張起網子捕捉稍縱即逝的商機,那些密切關注蘋果一舉一動的人,却眼盲心也盲,竟然陷落於「競爭觀」,怎一個「笨」字了得!
前幾月,家用機上盒iTV(Apple TV)推出,那是宣告對「人的生活領域」的最終佔領,那是i家族的團圓之作。蘋果沒去製造售價昂貴的電視(動輒1,000~2,000美元),只推出物美價亷的機上盒(99美元),透過機上盒即可獲得蘋果全方位的線上服務*註13。這是一場自己跟自己的競賽,到此暫時可以告一段落了。
而,蘋果王國就這樣美妙地建立起來,屹立於世界市場一隅。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什麽是奠基於Think different的經營理念了吧!」賈伯斯不擔心吐露更多經營的秘密,因為跟隨者永遠威脅不了蘋果,當跟隨者靠近時,蘋果已經走上一條新路。蘋果從頭到尾有而且只有一個任務:維持蘋果王國的獨特與獨立,除此之外,都是次要的事。
蘋果從來就只關心「人」。說精確些──只關心「喜愛蘋果這調調兒」的使用者。
「蘋果要的不多,」賈伯斯很想大聲告訴所有人:「我們只取大海中的一瓢,把愛好者聚集起來,胼手胝足打造小小的蘋果王國。」
賈伯斯清楚看到一個嶄新的「蘋果王國」,矗立在過去從未被發現的疆域。但怎麼把一個空白領域化約為完整的概念、並在現實世界落實下來,完成利基市場的佔領,這仍然是嚴肅的任務。
發想、切割、整合、排序、產出──這是設計力的一大挑戰,賈伯斯深入人的生活行為,構建出愛好者的共通模式(最大公約數),然後把潛在需求轉換成需要,一個產品接一個產品投入市場,和愛好者結合為一。至於,蘋果王國的疆域能拓展多遠、多大、多久,就讓愛好者決定它的邊界和國祚吧。
當大家的焦點集中在硬體、甚至有人揚言要把iPad在全世界平板電腦市場從70%壓到20%時,口出狂言的那位某公司的CEO忘了兩件事:其一,即使果真他達成心願,另外80%的市場必然讓那些爭利者,互鬥到血流成河,而蘋果還是蘋果,小而彌堅;其二,蘋果會儍儍地等死嗎?戰場早已轉移,內容才是存亡的關鍵。君不見媒體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視iPad為報紙救星,他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尋求蘋果合作,計畫推出平板電腦iPad專用的數位報紙《The Daily》。梅鐸預估明年(2011),iPad全球銷售量將達4,000萬台以上,「只要有5%的人訂閱,就有200萬訂户」。*註14
當業界把「雲端運算」喊到口乾舌燥,蘋果老早在雲上悄悄的插滿旗子。
志得意滿的賈伯斯下意識地拿起手邊的iPhone,用下載的軟體把它變身「陶笛」吹奏起來。
他吹奏的這首歌肯定沒人聽過,那悅耳的旋律出自賈伯斯之手,曲名叫:<蘋果王國之歌>。
網路上有一則流傳很廣的話:「世人皆識賈伯斯。不過,一百萬人的心中,有一百萬個賈伯斯。」(http://apple4.us/2010/10/bloomberg-jobs-video.html)顯然的,現在又增加了一個。
其實,我不惜篇幅虛構賈伯斯的內心世界,想表達兩個觀點:
其一,強調設計力的重要性。不論在哪種行業,不論是舊或新的從業者,設計力絕對是高手過招時,分出高下的能力之一,做為編輯,如何使自己的企劃能力更上層樓,像賈伯斯的例子是絕佳的學習樣板。
其二,呈現編輯心法「壹」的切割與組合的整理術。我努力嘗試表達「壹」就是「市場空白」、就是「待開發的領域」、就是毋需競爭的「無人地帶」。然後,看擁有一流開發和實踐力的高手,如何運用設計思考切入,如何化無為有,創建出一番事業。在我的經驗世界裡,賈伯斯把「壹兵法」的整理術,做了一次高水準的演出。
3.出版界也有人在建造新的王國。
在出版界,也不乏實例。
有些高明者,就是擁有不一樣的胸襟和眼光,看到我們看不到的「空白」,經營成一個領域,將它整理成出版品,立刻令世人為之驚艶。
眼前,就有一個現成佳例:俞曉群社長*註15和他的「海豚書館」。
回首當年,俞社長在主持「遼寧教育出版社」時,可說成績斐然,特別是「新世紀萬有文庫」、「書趣文叢」、「國學叢書」「牛津精選」、「茗邊老話」、「牛津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以及《萬象》……等等,備受海內外同行的重視與欽佩。隔了一陣子,在台灣聽到他高升要職的消息,一面為他肩負更大責任而高興,一面為出版界失去開疆闢地的將帥而惋惜。後來,又聽聞他難捨舊友而再度出山接掌「海豚出版社」時,為他放棄更上層樓的機會而惋惜,却又為出版界又將重見輝煌而高興。果不其然,「海豚書館」拔地而起,一出手就氣勢不凡。
我在海豚官網(http://blog.sina.com.cn/dolphinbooks)看到:
「海豚書館」共設海外文學、文藝拾遺、文學原創、學術原創、學術鉤沉、翻譯小品等六個系列。作者盡為近現代中國文壇巨匠,如莫言、王安憶、董橋、張大春、葛兆光、葉兆言、傅月庵、周夢蝶、周鍊霞、林行止等;內容上有小說、散文、詩歌、隨筆、論文、考證等。古雅的文字裏盡透著大家風範的盎然古意、精美情致,清寒中飄來擋不住的股股幽香。
今年八月,「海豚書館」第一輯,包括董橋《墨影呈祥》、張大春《離魂》、王安憶《驕傲的皮匠》、莫言《變》、周鍊霞《遺珠》、南星《甘雨胡同六號》,由海豚出版社隆重推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8644e0100lw1j.html)
六種書系,統一封面,只顏色不同,一派典雅端莊,脫俗不凡,表現於外的也是極簡風格,看得我心魂俱醉。坦白說,我每次讀到俞社長的消息時,總會連想到賈伯斯*註16,這次也不例外。我不免胡思亂猜:俞社長或許像賈伯斯那樣崇尚「不競爭」,只做自己。他可能「洞見」(insight)一個「空白」,進行理解並展開佈局,如同賈伯斯打造「蘋果王國」般,來籌建一個「海豚王國」?他是否「觀察」(observation)到書市有一群飢渴者,期待某些散落在書市各處、而越來越寂寞的作品,有機會凝聚為「壹」,重鑄主流價值?他是否擁有「同理心」(empathy),聆聽著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呼聲,而成為「感性產品的創造者與品味的營造者」?*註17俞社長慧眼獨具,請出沈昌文、陸灝,加上自己組成「三結義」,把市場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在「海豚書館」形成氣勢,握成有力的拳頭,揮向書市?
我在俞社長大作《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的人和事》裡讀到一段文字,提到他最景仰的梁宗巨先生的話,剛好可用來佐證「空白」的重要性:
「梁宗巨先生成為我最重要的作者,他是遼寧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我請教他:『為什麼選擇『世界數學史』研究?』
他說:『這是一個學術空白,也容易出成果。』」*註18
看!做學術研究都下意識地將發現空白作為形成研究方向的策略,出版經營者豈能背棄天性與本能,罔視「發現」於不顧?
由此可知,俞社長和賈伯斯一樣,當他看到杯子「半空的」那一剎那,他看到未來的發展潛力﹔也和蘋果一樣,海豚不做all,只做「部份」,只取一瓢飲。借用彼得.杜拉克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如何在一個廣大市場或重要產業中取得一席之地」*註19。
俞社長正在做的事,應該是運用資源組織一個「海豚王國」吧!
若能放開「我執」,在我們身邊處處可發現空白。
近期的《商業周刊》有一篇文章<郭敬明:放大自己價值的多面人>*註20,記者曠文琪介紹七度名列《富比世》、身價高達十億元、不到20歲所寫的《幻城》銷售量即高達156萬本的青年暢銷作家郭敬明時,寫道:
「當其他大學生還在忙著交女朋友跟玩社團時,20歲不到的郭敬明,却
想著:『我想改變這種模式……當你看到一個空白,你就看到機會跟機遇。』」
空白出現了,他怎麼整理這空白?曠文琪描述道:
「21歲,郭敬明成立『島』工作室,一手包辦自己跟新人出書的策劃、
市場定位、設計與後續宣傳。……24歲時,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資成立文化
傳播公司、出版刋物《最小說》(每期熱銷50萬本以上)、舉辦挖掘新血的作文比賽《TN》、再力捧新人……不到五年的時間,從作者變成經紀人、商人、媒體人。」
八○後的郭敬明很快將他的「發現」經營成生存利基。他聰明地把自己社群化、品牌化,選擇做自己(建造屬於自己的「郭敬明王國」)。他跟曠文琪說:「我希望我的人生是立體的、飽滿的。我不希望大家想起我,只是一個作家,這是我人生價值的體現。」
郭敬明的「人生企劃書」寫得還滿獨特的。
科幻文學作家黄海先生在部落格「黄海牧園:文藝&科幻」上,曾經刋出由董仁威(世界華人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執筆介紹科幻界奇人姚海軍先生的故事<科幻「掘金人」>*註21,我讀到一個典範人物的事例:姚海軍如何發現空白,經營空白。
根據董仁威的採訪所記,姚海軍是個「不寫科幻小說,學歷僅是高中技術學校畢業、原黑龍江省伊春市的一個林場工人」,他「如何能上到世界聞名的大雜誌《科幻世界》副總編輯兼主編的高位」?董仁威在報導中,有非常動人而詳盡的描述,那些故事讓我欽佩不已。
他參與《科幻世界》雜誌編務之後,所邁出的每一步都可充分印證「3i」(發想→構思→執行)以及洞見、觀察、同理心的運作,若從設計思考與「壹」的整理術切入,可清楚理解整個脈理的走向。
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打造出「科幻王國」的。
源於初中時期,接觸到一本科幻小說《奇異的機器狗》(蕭建亨著),從此沉浸於不可思議的未來世界,所有零用金全用在購書,熟讀名家名著。1986年,他還是高中學生,成立了自任會長的「中國科幻愛好者協會」,吸引同好加入協會,它的會員遍及全國,「他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手刻蠟紙、油印機出版了第一期屬於科幻愛好者的《星雲》雜誌」。經十年耕耘,《星雲》讓他與外界有了更廣泛和密切的接觸。
1998年,在朋友推薦下,姚海軍加入「科幻世界雜誌社」。不久,《科幻世界雜誌》主編阿來調姚海軍進編輯部,開始了他的編輯生涯。
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相對於國外蓬勃發展,「科幻文學」在國內還是一片處女地,姚海軍決心在這塊空白地帶建造「科幻王國」。
他把自己定位為「經營者」,不但需要經營領域(科幻),也必須同時經營作家,在科幻領域內要是沒有指標性的「明星作家」,永遠難成氣候。
經過嚴密企劃,美夢到了2002年終於實現,推出「原創作家專輯」,把當時的名家「王晉康、劉慈欣、韓松、何宏偉(何夕)、星河……等,一人出一個專輯,使他們的影響力一下子提高到了一個新高度」。
下一步,緊鑼密鼓地籌劃出版大業。
他認知到「作家只是在刊物上發表他們的作品是不夠的,還得為他們出書」, 不但要出版國內作品,更要全力引進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幻經典名著。他所持的理由之一,是:「作為出版人,我們有責任更新國人的想像世界。」
2003年,定名為「視野工程」的科幻出版計劃逐步推出。光是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已經累積達130多種,加上《世界奇幻大師叢書》、《中國科幻原創基石叢書》、《世界流行科幻叢書》、《星雲系列》等,成了他代表性的五大品牌。
他一面引進,一面不遺餘力地力捧國內的明星作家,一面發掘80後的科幻新秀,組成一支創作大軍。近年,更和網路密切結合,讓網路上最突出的作品《星際爭霸同人小說》《黑太陽》《幽靈五號》《反物質飛船》等,納入實體書市場,迭創佳績。
為了讓中國科幻文學走出去,他精選韓松、王晉康等中國的科幻大家作品準備輸出;為了厚植未來競爭力,一個「更新代」青年科幻作家的出版計劃正在推動。
「科幻王國」就這麼一磚一瓦建造起來(請反芻「三個石匠的故事」)。
他知道那塊空白該放那些內容,使它不一樣,使它在國內變得不可超越;他更期待,有一天它將茁壯到有實力向世界發聲。
姚海軍的故事,告訴所有編輯工作者:事在人為。他看到一個「空白」(壹;領域),牢牢握在掌心,然後細膩地把它切割成一個個可行方案,脈絡相連,可圈可點,是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企劃範例。
4.空白的「壹」領域,由設計力領航。
以上例子,告訴「編輯2.0世代」除了究通力、發想力之外,還必須把「設計力」內化成本能。學習「像設計師一樣思考」,從虛無的「發現」,透過對使用者(人﹔讀者)的充分理解,設計出他們期待的作品──所謂創新,也可以簡化到如此單純。
發現「壹」,破解「壹」,完成「壹」(建造王國),整個過程中,若把設計力作為動力之源,往往能履險如夷。除了上面介紹的出版/編輯人之外,沈登恩、高信疆、詹宏志、林獻章(《講義》創辦人)、程三國、陳天橋……等,都是箇中高手,他們的故事,網上多不勝數,請自行搜尋。
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千萬別誤踩地雷,一旦錯解「空白」或其生存利基不足以支持你的「發現」,那將是一場災難,身為編輯/出版人,能不慎乎!敬祝
平安幸福
浩正2010/11/27
──────────────────────────────────
*註1:參閱《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提姆.布朗(Tim Brown)著/吳莉君譯(聯經出版社/2010/9月初版)。
*註2:語出《史記》(三)<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明倫出版社/1972年/元月初版),p.1949。賈伯斯當然不諳中文,這是我依情境所需,硬塞入他口中,抒發他當下的心情。
*註3:引自《數位時代》第197期(2010/10/1出刊)p.116<搶進數位匯流生態圈/台廠向前衝>(楊欣霖/文)。
*註4:約翰.史考利於2010年10月14日接受Cultofmac.com的編輯利安德.康尼(Leander Kahney)的訪問,流傳很廣,請看「魚玩博客」(http://hi.baidu.com/fishplay/blog/item/6bd389bf3a00df0518d81f78.html)上的博文<約翰.斯卡利談約伯斯>。也有人將全文縮減成<蘋果前CEO談約伯斯的成功之道><約伯斯給年輕人的十句金玉良言>,都非常精彩。台灣《今周刊》第723期(2010/11/1出刊)從美國《BusinessWeek》迻譯此文(部份),標題為:<賈伯斯前老闆的懺悔>/戴至中譯,見p.148-151。又,稿成之日,讀到張亮發表於2010/11/22的短文<賈伯斯談設計>(http://apple4.us/2010/11/jobs-on-design.html),這篇訪談成於 1994 年、賈伯斯在 NeXT 時期,特轉錄於此:
「設計是個好玩的詞兒。大部分的人認為產品設計是關於產品的外貌和感覺,但是其實產品設計是關於產品的功能。Mac 的設計並非指它的樣子,雖然這是它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呢。更重要的,是它是如何運作的。真的想把一些產品設計好,你必須搞懂它,對它胸有成竹。只有基於巨大熱情的投入才能把一件事兒搞清楚,嚼個爛熟,而不是淺嘗輒止。多數人並不投入於此。
創造力就是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繫。當你問有創意的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會覺得有點點負罪感,因為他們並非真的『做到了』,他們只是看到了一些聯繫。有些事兒對他們就像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因為他們能把種種體驗關聯起來,並吐故納新。他們能做到這點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體驗,而且他們思考這些體驗比其他人更多。
很不幸的,這能力並不多見。行業裏的多數人並沒有多元的經歷。所以他們沒有太多的點去連接成線,所以遇到問題時,他們只能完成缺乏廣度的線性方案。一個人越充分的理解人性的體驗,設計的就越好。」
*註5:見上註《今周刊》p.150。
*註6:見上註,「魚玩博客」博文<約翰.斯卡利談約伯斯>。
*註7:同註1,p.49。
*註8:參閱《創新與創業精神》/彼得.杜拉克著/蕭富峰.李田樹譯(臉譜出版社/2001/10月2版6刷)p.151。杜拉克還列舉了其它六個創新來源,包括:「意料之外的事件」、「不一致的狀況」、「程序需要」、「產業與市場結構」、「人口统計資料」、「新知識」等。這本書是經典中的經典,做編輯的,不但要讀,還要精讀,反覆的讀。
*註9:有趣的是賈伯斯永不擴張他的百人團隊,他說「如果要想添新人進來,就得裁另外的人出去」,因為「我無法記住超過一百個人的姓名,所以,我只想跟我私下認識的人待在一起。如果團隊的人數超過了100 個,就會強迫我們變成了另外一種組織結構 」。(引自<約翰•斯卡利談約伯斯採訪全文(上)> http://apple4.us/2010/10/john-sculley-on-steve-jobs-the-full-interview-transcript-1.html)
*註10:現在的iTunes更了不起了。根據《商業周刊》第1191期(2010/9/20出刋)林瓊華報導:蘋果公司在日本推出免費的iTunes U(線上教育商城),納入東京、早稻田、慶應義塾與明治等四所知名學府的課程,完全原汁原味。未來也會放送外國名師在日本校園的最新授課內容。iTunes U已成立三年多,目前上傳公開課程的全球大學有八百多所,累積了35萬份可供自由閱覽的影音文件。參閱該期雜誌p.144<iTunes開「大學城」/日本各校課程免費看>。
*註11:參閱《數位時代》第198期(2010/11/1出刋),p.32<新聞精選>。
*註12:根據《商業周刋》(第1189期/2010/9/6出刋)記者曾如瑩分析整理iPad的魅力:一在丟掉滑鼠和鍵盤,使上網、遊戲、聽音樂等,一指搞定,讓過去不會使用個人電腦的消費者加入市場;二在軟體產業大爆發,讓程式開發人員,睡覺也能賺錢。賈伯斯把iTunes從Pod(Mp3)延伸到手機和現在的平板電腦iPad上,建立起一套「生態系統」(ecosystem),讓全球百萬軟體開發程式人員,成了推廣iPad的螞蟻雄兵;三在顛覆硬體思維,透過下載軟體,就能做到多功能,透過所下載的軟體改變iPad的用途。當iPad下載賽車遊戲時,立刻變身方向盤﹔下載網路書店書籍時,變身為一本電子書。美國《新聞周刋》以「Everything」形容iPad,它改變你看待電腦的方式,iPad可以變成你個人電視、報紙、書架、甚至可出租電視頻道。
*註13:參閱《今周刋》(第721期/2010/10/18出刋)記者賴筱凡的報導<智慧時代來臨/電視百年大革命>,p.68-70。
*註14:引自2010/11/22《聯合報》<梅鐸與賈伯斯秘密計劃:全球首創iPad數位報將問世>。
*註15:俞社長有兩篇短文,讓曾以編輯為志業的我,獲益良多。一是<總編輯的理念>,一是<不才獨鍾出心裁>。在<總編輯的理念>文章裡,他強調「理念」是一個出版產業的生命線,從他推崇的張元濟、王雲五事蹟中,可看出俞社長的胸襟,他的使命感超乎常人;在<不才獨鍾出心裁>中,提出他體會的經營心法在「平中見奇、變中取巧」、「透過時空的宏觀把握,深則求奇,廣則求新,動則求變」。我認為,這兩篇文章當是現代編輯之必讀。
*註16: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43信<關於「書的企劃>。
*註17:參閱《設計思考改造世界》(同註1),這段文字與觀念均出自該書。
*註18:請讀《這一代的書香:三十年書業的人和事》/俞曉群著(2010年7月第一版/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在路上,終難忘,依舊是書香>p.127-131。
*註19:同註7,第18章「生存利基」,p.333。
*註20:引自《商業周刊》第1197期(2010/11/1出刋)封面故事「嬰兒潮世代後,最有影響力的2億人:八○後!」<郭敬明:放大自己價值的多面人>,見p.136-140。
*註21:這篇<科幻「掘金人」:《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的傳奇人生>我是在「黄海牧園:文藝&科幻」(http://www.wretch.cc/blog/bhhwang/13097894)讀到的,作者董仁威文筆極好,有興趣的讀友,請上網閱讀。另:董仁威的「幻想的邊疆」(http://blog.sina.com.cn/wuyan98)及著名科幻作家韓松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741210100l3st.html)亦有全文刋載,我認為它應列為培訓編輯的教案。本文中,凡談到姚海軍的資料,均出自這篇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