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力:「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之九
「我們因發現差異而欣喜。」
──屠圖大主教(南非)
「真正的智慧在於了解事件與事件之間如何互相影響結合。……
由於社會講究分工,反而將思想設限。例如,商科教授在課堂上絕
對不會引述物理學學理﹔而物理教師也不會提到生物學﹔生物老師
不會提到數學﹔數學課也不可能教心理學。所以,我們應該打破『
學科間的藩籬』,將各種學理統合起來。」*註1
──查理.蒙哥(Charlie Munger)
「想要有發明,就必須要破壞;亞馬遜(Amazon.com)的企業文
化以開拓者自許,我們甚至於連自己的事業都願意破壞。」*註2
──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執行長)
親愛的朋友:
關於「編輯2.0世代必備的企劃能力」,陸陸續續寫了不少,有位朋友一再提醒,認為我把「製作力」遺漏了。「製作力」這麼重要,我怎可能忘記?延遲書寫的原因非常簡單:一是人人都在談,所以不必趕湊熱鬧,反正它是繞不開的,晚一些討論,一點也不耽擱;二是我認為在編輯2.0世代,考量完全不同於傳統視角所衍生出對企劃人的新需求,因此我寫下了究通力、發想力、設計力、凝聚力、平台力、整合力、策略力、服務力等八個力。除此之外,尚有搜(尋)篩(選)力、跨界力、行銷力、人脈力、情報力、經紀力、科技力、社群力、維基(wiki)力、系(統)脈(絡)力、顛覆力、知產力、製作力……待寫。
事實上,以我現在年齡的體力和腦力,可能已不足以完成所有工作,只好寫多少算多少,這也是為什麼我將押後的「製作力」提前的原因。
1.
向「策展人」學習
談起「製作力」,不管在任何領域,只要觸及「企劃」或「創意」的人,都會將它列為不可或缺的要件。對於那些從事電影、音樂、戲劇、電視、電台、遊戲……工作的人而言,「製作」功力的深淺,區劃出誰才是產業中的佼佼者──這門功課,任何人都不敢輕忽;但讓我心神一震的,卻是一次偶然的機遇。
那是在1998年7月某一天,到台中「國美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參觀畫展時,看到「國美館」籌辦「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活動,路過的時候,被館外巨型海報上「策展人」三個字吸引住了,令我沮喪的是──我不懂什麼叫「策展人」。
回家之後,立刻上網搜尋,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等我將網上搜尋所得逐一消化之後,立刻聯想到:編輯人的製作能力想要更上層樓,是不是應該向「策展人」學習?
從網上眾多的資訊中,我過濾出兩篇論文,推薦給大家:一是林平教授的<策展人的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一是楊應時博士的<curator的興起>,這兩篇論文大體上解答了我初步的疑問*註3。
現在,不妨了解一下,什麼是「策展人」。
關於「策展人」(curator)的定義以及詞彙的演化,有其複雜性,上面兩篇論文都有詳盡解釋。在這裡,只擷取它最簡便的說法:策展人就是策劃展覽的人。也可以用一句話形容,策展人是「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楊應時語)。
再往深層挖掘,立刻感受到它內涵的巨大張力,光是「構思、組織、管理」就延伸出極大的想像空間,優秀的策展人,涵泳其中,樂趣無窮。
我們且引用楊應時論文中的例子,看看策展人如何「Think different」(蘋果公司經營理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法國巴黎,獨立沙龍和秋季沙龍相繼成立,追隨印象派先驅開創的、舉辦『另類展覽』的傳統,展出被當時官方沙龍評審委員會排斥的『新繪畫』,並提出了『不要評委、不要評獎』的口號。以馬蒂斯(Henry Matisse)為代表的『野獸派』的首次群展,就於1905年舉辦。」
這次展覽的策劃人,即是馬蒂斯的好友喬治.德瓦里爾(Georges Desvalli ères),用現在的術語稱呼,他就叫「策展人」。早年,這些先驅留下的典範所表徵的精神──具備了不從眾、不從俗的叛逆性。德瓦里爾發現畫壇這一群選擇「走不一樣的路」的創作心靈,洋溢著新生命力,他勇敢認同、接納、宣揚、經營,一個新畫派(野獸派)因此誕生。
在世界繪畫史上,這類例子不少。楊應時在<Curator的興起>寫著:
‧在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流派中,法國作家、藝術批評家安德魯.布勒東(Andr é Breton)作為該流派的主要發言人,於1942年在紐約策劃過大型展覽「超現實主義的最初文本」(First Papers of Surrealism)。
‧美國藝術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於1950年在紐約策劃「新天才(New Talent) 」展。
‧瑞士人赫拉德.史澤曼(Harald Szeemann) 於1969年在紐約策劃的展覽「當態度成為形式:作品-過程-觀念-情境-資訊」,為當代藝術史創下重要座標,被尊為「獨立策展人」的鼻祖宗師。
一言以蔽之,「策展人」即是宣達「藝術觀念的創新」者,他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勇於找尋自己、旗幟鮮明地表達和別人不一樣的聲音。
2.
「策展人」的特質
讀到這裡,親愛的朋友,會不會覺得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其中「策展人」所隱含的道理,和大前研一經常提起的「製作人」何其相似?他們嗅出空氣中與眾不同的芬香(創新的觀念),迅速掌握住它,然後把「不同」組織起來,形成新的潮流,這些做法和大前研一眼裡的「製作人」如出一轍。大前研一定義下的「製作人」,他們的「眼光永遠放在未來──面對的永遠是未知、永遠可以在變動中學到新的技能、永遠樂於接受挑戰而不疲累。所以,在他們的眼前,是無窮的希望與待開發的版圖。……無論前提條件如何改變,他們都能看出潮流底層的本質,因此,比誰都能發揮應變的能力。」*註4
在小林一博著述的《出版大崩壞》中,提到的日本名編神吉晴夫於1945年提出「編輯等於製作人」所孕生出「創作出版」理論,也在在說明編輯力的源頭和潛力,他強調「好編輯是負責企劃,找到適合的作者,然後和作者一起合力完成作品」*註5,神吉晴夫的觀念和「策展人」的內涵可相互支持。
大前研一在《專業》裡不斷疾呼,未來需要的是製作人,一個組織者。而楊應時在評論國內展覽體制時,則指出大家的通病是「缺少策劃,更多的只是『組織』」。綜合兩位的見解,在在點明了:一個稱職的製作人,除了是個組織者之外,他背後的驅動力源,值得一探。
林平教授進一步整理出優秀的策展人的身上,所流淌著的某些特質,如:
‧中介者的身分本質:可以根據自我的特質和機關(單位)的期待,在眾多面向中選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是觀念傳播者、情感交流者、產品行銷推廣者、藝術作品詮釋者、教育或社會工作者、搭橋樑提供服務的人等。
‧優質策展人的條件:不只是要有藝術的知識、選件的好眼力、文字撰述傳播和口語溝通的能力、展覽呈現和處理物件的技術、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組織領導的魅力、和一個職業該有的倫理和道德觀,還需要有一個愈挫愈勇的意志力。
‧整合和實踐角色:從策展人的經驗論述中,有的人認為策展人好比樂團的指揮、導演、大廚師……,有的人則認為是針線師、化學工程師、酵母、鲶魚……,強調他/她在藝術生態圈或展覽事業中連結、實驗、催化、刺激的功能。
‧跨領域的背景:策展人的學養背景不見得是具有美術史的學位,由各式各樣不同資歷的人組成,這些人可能具有人類學、政治經濟學、藝術社會學、文化心理學、文學、商學等跨領域的學位背景,具有靈活的操作手腕、豐富的人脈和資源管道,其中亦有許多是藝術家、畫商、或身兼藝評人的身份。*註6
作為編輯人,面對上面的描述,會不會覺得很值得參照?
3.
人人都需要的核心思維
順著思路下來,想問的是:作為企劃力構成要素之一的「製作力」,組成內核是什麼?
追索答案,正好給我們總複習的機會。
回想我一生中見到那些獨特人士,觀察他(她)們的經歷,可歸納出成就事功的秘密即在能夠「見人所未見,做人所未做」,那樣才會避開紅海,在「無人地帶」(藍海)自由翱翔。
真正的強者,絕不做鬥雞場中的鬥雞,懂得避實擊虛,懂得尋找可以支撐產業的槓桿支點,懂得無中生有。
十多年前,曾在電視上看到節目主持人高惠宇小姐訪問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第一位華裔校長田長霖(1935~-2002)時,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您的研究如此傑出,請問您是怎麼做到的?」
隔了這麼多了,我依稀記得他朗爽的笑聲和誠懇的言詞,他說:
「那得感激我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的指導教授,他要求我們在選擇研究題目時應該從學科範疇中『最』、『極』那端去探索(田校長特別強調「做人不可以」,做人要守中庸之道),意思是說,避開一窩蜂的熱門領域,朝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方向努力──事實上,化『不可能的』為『可能』,才是我們脫穎而出的唯一機會。」(事隔太久,這段文字只能記述大意。)
透過我的經驗來理解,他的意思是「別怕與眾不同,用創新的方式,走一條別人沒走過的路」*註7。這就是「無人地帶」(N),就是那個「空白」,那個「不競爭領域」,那個讓我們魂牽夢繫的「應許之地」。
前不久,在《亞洲週刊》上讀到類似的故事。記者章海陵報導:
「今年(2012)6月3日,美國「製造工程學會」(SME)召開年會,頒發『科技創新大獎』給美籍華人科學家劉效融博士。他的心血之作是驚艷全美製造業的極碳晶材料,由於融入了納米技術,其硬度、韌性已遠超傳統或現有的刀具材料,大會稱『這是六十年來繼碳化鎢及碳化硼刀具開發及運用以來最大的突破和革命』。
劉效融生於湖南湘鄉,成長於台灣,上世紀七十年代留學美國,後成為硬質合金材料界的奇葩與驕子。他對《亞洲週刊》說,他牢記中華文化對他的哺育之恩,也感謝美國大學與科技界對他的精心培養。
攀登科技及軍工產業的高峰,劉效融摘取的不只是極碳晶材料這一項桂冠。他還研發及獨創新型納米瓷金材料,可以用來製作新一代防彈板或防彈衣,解除現有重達二十磅、僅可阻擋一發子彈穿透防彈衣的困境,而成為新一代個人防護裝具。
劉效融的創造發明領域之廣、數量之多,令人感佩。有朋友形容,簡直就是靈感井噴的景觀。
『莫非在特定時刻,你得到上天「神助」?』《亞洲週刊》問。
劉效融說:
『不!沒「神助」這回事。在二戰及其後八十多年,硬質合金的發展一直如逆水行舟。這就奇怪了,原地踏步的困境必有原因。在我想來,很可能就是研發思路出了岔錯。我就在想,我的研發是否朝「反方向」看一看、摸一摸呢?想不到,竟然看準了,也摸對了』」。*註8
劉效融逆反常規,找到新的方向,實現了他所追求的夢想。身為編輯的我們,啟動「製作力」時,是不是該把這類教誨牢記心上?
4.
編輯先驅者的「製作力」範例
回到編輯自身,典型在夙昔。
他們在自己的時代,做了該做的事。
有人說,《易經》是上古智慧的總整合,孔子的製作力當是極致之舉,相同水準上,很難再有超越者。而後,歷代所見,舉凡輯、錄、編、選等作品都看得到製作力的鑿痕;可大書特書的,如《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鉅構,表徵著中國文化中強大的編撰功力,參與工作的先賢,都或多或少具備了身屬他那時代、製作力所要求的高端技能。
近代呢?商務的張元濟與王雲五自是當仁不讓,他們的事蹟傳述極多,已不需要我贅言了,倒是我們身邊先驅者的製作力,頗具現代特色。
【例1】「點」與「領域」的突破:
在上世紀70-80年代,隱地(柯青華)是出版/編輯界最具影響力的少數人物之一(現在,他依然堅守崗位),他是寫而優則編、編而優則從事出版的代表人物,所成立的「爾雅出版社」是文學書的一方重鎮,經營得非常成功。但他高瞻遠矚,很有憂患意識,在大家共同追逐稀缺的名家作品之餘,他匠心獨運,另闢新徑,走向企劃編輯。
成功的例子很多,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將11篇以女性為小說角色的作品合集成《十一個女人》問鼎書市,這種做法在當時非常新穎,立刻引起廣泛注意,電視台還特地改編成十一集連續劇,每週播出一集。不用想也知道,這書豈能不紅?
他還新創「極短篇」文體,與報紙副刊合作徵文,再加上運用人脈邀請名家共襄盛舉,一集接一集出版上市,最終的贏家當然是爾雅。
隱地企劃出版的《年度小說選》把爾雅推上巔峰之位。後來,他陸續規劃《年度文學評論選》、《年度詩選》等,奠定他在文學領域難以企及的影響力。
在那年代,隱地的製作高度,象徵著出版界的文創水平。
【例2】「線」與「面」的立體化:
當台灣出版界仍以文學為主流,紛紛以「爾雅」為師時,書市很快步入紅海,大家爭的你死我活。詹宏志受命重整陷於經營困境的遠流,在王榮文充分授權下,他因應廢除戒嚴、社會漸趨開放的氛圍,重新安排出版優先次序,暫時擱置文學路線,開發應用知識領域,以《大眾心理學全集》為首的書系概念應運而生,隨即《柏楊版資治通鑑》、《趨勢叢書》、《實戰智慧叢書》、《實用歷史》、《小說館》、《電影館》、《藝術館》、《台灣館》、《傳播館》……接二連三誕生,一張新出版地圖出現了。
他新寫了遠流,也新寫了台灣出版史的一個章節。
他窺破商機,將所發現的空白補實──這種製作力,強不強?
【例3】新定義、新定位:
我一再推祟的高信疆(高公)先生*註10,是高手中的高手。假如我沒記錯,小說家張大春說,追憶那個時代,高公是他唯一感佩、懷念的人物。
高信疆非常開放,他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定義,從「文藝」擴大到「文化」,使副刊不限於少數文藝愛好者圍獵的地方,他大大擴展了讀者群,在他主持的12年間,整個內容走向起了革命性變化。因為創造了龐大的讀者群(使平時不看副刊的人也開始看),培養出更多文學愛好者,當時的文學盛會如「時報文學獎」的公佈,可說是萬眾矚目的社會事件,他引導出一個文學盛世。
他改變副刊定義,重新賦予新的定位,他的企劃力與製作力,令人讚羨。
【例4】從產業鏈入手:
來到網路的雲時代,如何才能「見人所未見,做人所未做」?
有人從產業鏈找到著力點,如「印書小鋪」和「青蕃茄」都把自己視為服務業。前者,以「人人是作家」徹底顛覆傳統作家定義,鎖定內容大爆發的契機,讓「自費出版」合理化;而後者,化不可能為可能,將傳統圖書館的借書功能發揚到極致,用「免費送、取借書」,然後再從不同的窗口贏得利潤。*註11
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精密的計算。
5.
路在腳下
每個時代、每種行業、每個人的身邊都會出現稍縱即逝的「空白」(無人地帶),問題是我們看得見、抓得住嗎?
馬蒂斯的好友德瓦里爾發現挑戰傳統的「新繪畫」,他結合這些畫家向社會發聲,取得畫壇新的地位,這個策展人展示的實力,不容小覷。從這個例子引出一個話題:作為企劃編輯,我們該「往前看」還是「往後看」?
網路時代,出版的定義正在重寫,希望你就是那位像策展人一樣的製作人,牢牢掌握機會,把製作力運行的恰如其份。
最後,願以亞馬遜(Amazon)的執行長貝佐斯的話來互勉,他說:
「永遠都要緊緊掌握最顯而易見的事。」*註12
祝福你,朋友!
浩正2012/10/26
──────────────────────────────────
*註1:《巴菲特核心投資法》/羅伯特.海格斯壯(Robert G.
Hagstrom)著/陳人麒譯(2006/12/18/初版6刷/商周出版)。
*註3:參閱林平教授的<策展人的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林平教授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所(http://www.104guide.cc/display/search.php?q=%E7%AD%96%E5%B1%95%E4%BA%BA#)。以及楊應時博士的<curator的興起>(http://www.lomoqd.com/article.asp?id=12),他現任「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主持部門工作。這兩篇論文非常精實,請勿錯過。
*註4: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43信<關於「書的企劃」>。
*註5: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39信<自製=華文創意出版的明天?>。
*註6:引自林平教授的<策展人的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
*註7:借用倫敦大學學院副校長邁克.沃頓在台演講、勉勵學生的話(見2012/10/17《聯合報》第A5話題版)。
*註8:摘錄自《亞洲週刊》第26卷33期 (2012/8/19出刊) <他衝出超合金剛性極限>/章海陵
*註10:有關高信疆(1944~2009)的貢獻和軼事,我寫過不少,散見於各信,請自行翻閱。
*註11:關於「印書小鋪」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40信<新商業模式:簡析創新出版模式的「印書小舖」>及第41信<另類出版>。關於「青蕃茄」請參閱《實作編輯心法練習簿》第12信<平台力>。
*註12:同註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